二、破坏汉语组词拉低文化氛围
现实与网络是社会的一体两面,文明健康是其基本的语言要求,然而与现实中的粗鄙市侩雷同,网络语言中的低俗、恶俗现象也是存在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寄望网络流行语能够丰厚互联网文化土壤,而非无忌泛滥污染互联网文化土层。语言的使用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约定俗成形成的,语言规范与场合、功能、使用者身份等有着明确的关联性。严肃之时自然不能插科打诨,而娱乐之时自然不需一本正经。本文并无意批评市井市侩、粗鄙流俗的现实存在,但是对网络流行语的类似现象也绝非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态度。基于网络语言对现实文化的巨大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无疑是一种中肯而适合的态度。
观察和分析网络流行语,一类低俗词汇本质上是现实语言的延伸,多为不文明用语的谐音或转化。例如“尼玛”、“去年买了个表”,部分网民认为如此表达较为婉转,甚至暗含优雅,然而明晰其意则实在粗鄙,将“尼玛”(藏语意思为太阳)的污秽化,更表现出少数民族的不尊重。当然,网络用语的更迭变化自然会进行过滤淘汰,不必对此进行细致入微的官方管制,民间专业文化团体的观察报告和文化批评更具有对社会公众的警示作用,进而形成更具有治理弹性的网民自律。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和文明古国,文化仍具有精英和大众的分层,精英文化的警觉对整个国家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完全由互联网上草根文化扛大旗,会降低我们的文化高度和文明品质。
此外,广泛存在的网络自造词语,彰显网民智慧的同时,也存在彻底解构汉语严谨构成的现象。如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等看似成语的网络造词。这一类四字新词,在形式上类似成语,在内涵上却并非成语,而其造成的理解困难,恐怕也并非知悉其所然的资深网民能够理解。但另一种网络造词,却不得不说显现出亚文化,甚至反文化的恶俗趣味。例如“装逼”一词不仅产生了拼音与英语构词法搭建的zhuangbility,更衍生出所谓装逼的格调——“逼格”这一词汇。2014年苹果公司发布iPhone6,广告语“biger than biger”(岂止于大)被解释为“比逼格更逼格”,其恶俗之意在此充分体现。
作家余华曾经批评有些作者不描写内心而专描写内分泌,文学上的通俗与低俗分野同样适用于网络流行语。单纯为了追求娱乐性和博眼球,将“碉堡了”“蛋疼”“我随便起来不是人”“人不猥琐枉少年”等等用的不亦乐乎,不仅粗俗轻佻,破坏了汉语的严谨与含蓄,更是在语言环境普遍拒绝黄段子的当下,形成了新的语言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