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汉语表达记录社会变迁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社交网络的兴盛带来了大量网络流行语,溯其渊源,其元初目的是在有限的信息传送中表达准确而特殊的意义,虽然无法考证最初的词汇,但最早的网络流行语极可能是某一个键盘表情符号的判断受到了较多认同。
回顾历史,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流行语本已广泛存在。中国近代百年,民国初期“德先生”、“赛先生”风起云涌。建国之后“三反五反”、“调干学生”、“铁姑娘”则浓缩了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改革开放之后,“打工仔”、“农民工”、“小资”、“蛤蟆镜”等词汇更记录了国家的生动变革。这些曾经的流行词语承载了我国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历史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每一个网民都充分掌握了话语权。官方语言与坊间评议的二元分立,在互联网上形成明显的语言对冲,社会表达不再表现为一元态势,而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特征。互联网带来的话语权平等、去中心化、权威解构,正是网络流行语点点璀璨生成的最主要原因。从语言的演变规律看,钟鼎铭文到简体汉字,语言是不断发展创新的,网络流行语也是发展创新的过程。当汉语的原有词汇不足以表达某种新鲜的事务或态度时,网络流行语就应运而生了。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一些汉语中的词汇被重新发现,并被赋予更为多元,更为形象的意义。“囧”这个原本代表光明的字,在网络上却被赋予了无奈、叹息的意义。在竹书纪年的时代,一个汉字往往就具有深邃的含义,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虽然看似构词简单,但不应以浅薄视之。互联网信息时代语言的不断丰富很大程度上不正是吸收了网络流行语的营养么?
从社会的发展角度看,网络流行语是一个阶段内社会多元文化的印证。以社会学、心理学梳理网络流行语分析某一时段的社情民意时,网络流行语就更具有了历史意义。尽管网民使用流行语时并不追溯和解读其源出内涵,只是基于某种语境激发的表达欲望,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比如“有钱就是任性”本是网民对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电信诈骗,想要探究骗子能骗多少钱的调侃。然而其具有的娇嗔、自嘲,无疑与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活现状产生共鸣,相比基于互联网炫富而产生的族群分裂和仇富心态,“有钱就是任性”不正是公众个体对现实境遇的一种健康回应吗?
网络流行语并非文化上的小道,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已经使网络流行语成为社会文化传播不可忽视的存在,这是无须争议的事实。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表达的丰富,对社会变迁的记录,应被承认、正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