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好校对,其实就是不糊弄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7-12-10 | 380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吴海平没有丁点高手的架子。他从家里跑到地铁站口接我们,六十几岁的人管我们这些年龄只到他一半的后生叫“老师”,又客气又认真又热情地念叨:“唉呀,添麻烦了,谢谢,谢谢您。”

  吴海平当然是高手,但凡能在某一行挂上“王牌”名号的人总得是数一数二的高手。听我们提起他“王牌校对”、新一代“校对王”的称号,他抬起头连连摆手:“没有没有没有,真的,唉呀,过誉了。”

  干了40年图书校对、大半辈子低头琢磨各种文字,他连走路也习惯低着头,眼睛透过400度近视镜片瞧着脚前那块地面。这位业内有口皆碑、曾在许多书出版前如传奇门将般“扑救”无数讹误脱漏的老校对员一辈子都不善言辞,要他当众讲话,他宁愿掉头徒步去爬一个来回的香山“鬼见愁”,但这无碍于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现出众的技艺与灵巧。

  在他工作的人民出版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负责《毛泽东选集》校对工作的白以坦曾因“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赢得“校对王”的美誉,吴海平被看作“校对王”二代。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说起工匠精神就要提这两代“校对王”,说他们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也有年轻编辑私下告诉我们,他打心底佩服的人并不多,“但吴老师我非常佩服”。

  一眼知“文病”

  吴海平眼力好,一个句子掠过一眼,常常凭直觉就知道有没有毛病。这眼力来自多年的积累与经验,和过人的细致与认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时,他通读已校过4遍的出版说明,读到“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忽然觉得不对劲儿:难道小平同志在南方这么多地深入视察、调查、谈话才用了四天吗?他立即请编辑部进行核实,发现是原稿漏了“二月”两字。

  校《恽代英全集》,文内有句“了却向平生之愿”,大家都以为应该去掉“向”,改成“了却平生之愿”,吴海平却觉得哪里不对。他翻查各种词典,终于找到一个生僻成语“向平之愿”——意思是子女婚嫁之事,对照原文语境,句中该去掉的原来是“生”字。

  《恽代英全集》还收录有1924年8月11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恽代英等联署致孙中山的一封电文,该书主编在台湾意外发现这份珍贵史料,特地影印带回。影印件上,可以看到旧式竖版电文署名处,罗列着一串没有标点、空格间隔开的人名,编者在注释中说署名者有11人,并将这些名字——列出,最后一人叫“叩蒸”。

  “我总觉得哪儿不对。翻《现代汉语词典》一看,‘叩’还真是一个姓,但我还是觉得不对,这名也太怪了。”吴海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