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好校对,其实就是不糊弄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7-12-10 | 38064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猛然记起过去曾碰到一种特殊纪日方法。清末开通电报后,因费用昂贵,人们为节约用字一度以地支代替月份、韵目代替日期,历史上一些著名事件,如马日事变、文夕大火、汪精卫艳电等词都由此而来。

  想到这些,他赶紧去找代字表,一查,“蒸”正是10日的意思。

  面对文字,吴海平就是个经验老道的侦探,总能察觉别人放过的疏漏,在看起来没问题的地方边嘀咕“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啊”,边一把揪出个大破绽。他的眼力远超一般人对校对工作的认知,审校教育家黄炎培的情书家信集时,他从不起眼处找到依据,补全了信中一首缺字的诗,令黄炎培的儿子大为叹服。

  有人觉得这很神奇,吴海平说这特简单,“没什么奥妙,只要你认真、仔细、敬业,哪儿有毛病自然都能看出来。我特别认真,真的。”

 曾是“白字大王”

  “校对王”当上校对之前,曾是妹妹嘴里的“白字大王”。吴海平读初中时赶上“文革”,1970年,初中没读完,他就应征入伍,去贵州当工程兵,挖了5年山洞。

  刚复员回来那会儿,他嘴里不时冒出个把白字,比如把“冗长”说成“沉长”,被妹妹笑话得不敢张嘴。退伍回来找工作,父亲说你干脆去出版社吧,还能学点文化,就这样,1976年12月,吴海平进了正在招校对的人民出版社校对科,在这里一干干到退休。

  “哪行都有自己的基本功。做这个工作,你全部的工作对象是文字,手里的工具也是文字,最基础、最需要熟悉的就是文字。你如果对文字都昏昏然,那怎么能做好啊?”吴海平说。


  他下苦功自学汉语知识,《现代汉语词典》就翻烂好几本,用他同事的话,“韦编哪止三绝?”1980年起,进夜大上的4年中文课让吴海平获益匪浅,在语法理论上打下不错的基础。

  “语言是活的,各种语境里遇到不懂你就得琢磨,只要你对不懂的东西有希望能懂的那种感觉,你就会记得特别牢,慢慢得到提高。”

  从40年前当上校对员起,吴海平读书遇到不识的字就随手记下,忙完手头的活再回来逐个查字典,有时晚上已经躺上床,突然想起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字,他又立即爬起来,“习惯了,困了累了也要起来查,不查不舒服。这里面也有乐趣,你强迫自己一礼拜掌握几个字,一年50多个礼拜,两年就能上个大台阶。”

  这么经年累月地积累,他逐渐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汉字,开始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感觉。“有些字、词,一般人光知道常用意思,你掌握多了,了解其他意项,等读到哪个作者的用字跟别人不同,但用得真妙,心里会很明白妙处,会心一笑。我嘴笨说不好,但那种感觉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