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编校心得:我们做对的,没有人会记住;我们做错的,没有人会忘记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7-02-17 | 7602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最近一段时期,各类媒体犯下低级差错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低级差错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不仅成为人们的笑谈,更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防范差错有何规律可循?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编辑张玉亮,结合长期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他的心得与思考。

  “把关人”如何防堵差错

  出了错,记者、编辑、校检和终审都负有责任。但从流程上来讲,编辑和校检所负的责任更大,也更应当成为防堵差错的“把关人”。如何尽可能地把差错扼杀在摇篮里,不让其成为媒体的耻辱?笔者认为,“把关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树立底线意识。在防堵差错方面,每个媒体都会把“完全不出错”作为最高目标,但对“把关人”而言,更应该知道“底线”在哪儿。哪些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哪些错误是要尽量避免的?给这些错误“分级”的同时,编辑和校检也能更好地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在笔者看来,防堵差错的“底线”就是确保标题不出错,确保内文不出政治性错误。在这个基础上,应尽量不在内文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和错别字,同时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一方面,权威媒体播发的稿件也要认真核校。许多报纸用新华社的通稿,不可否认,通稿当中的错误很少,尤其是重点稿件。正是因为如此,一些报纸“把关人”过于信赖通稿,放弃了“把关”的责任。须知通稿编辑也是人,是人就可能会犯错。对通稿盲从的结果,便是“奥马巴”的登堂入室。另一方面,对终审修改的标题和内文,也要推敲再三,敢于质疑。不少“把关人”因为终审是自己的领导而畏上或盲从,这是不可取的。笔者的从业生涯中,就曾发生过一位终审在修改头条标题时将“囤票”写成“屯票”,快签版时才发现,惊出一身冷汗。

  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时间,一时做一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以报纸编辑为例,如果同一时间既要把报样送交终审,又要盯着美编修改图表,还要与校检沟通,就很容易忙中出错。所以,争取每个时间段专心于一件事,是笔者编辑版面的一个原则。比如说,第一遍编辑稿件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删稿和查找语病上;而报纸小样出来之后,原则上就不再动内文,主要任务也转移到标题的推敲上。

  与时俱进地学习,不断熟悉新名词和网络名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笔者是“80后”,每每上网时,看到“喜大普奔”“小确幸”“口嫌体正直”这样自己不懂的词语,都要通过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渠道了解其含义,因为也许有一天,某个网络词语就会像“给力”那样,成为媒体用词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编辑和校检还应该注意新旧版词典的不同,更新自己的词汇库,比如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记录”和“纪录”两词还不能通用,但在第六版中,已经可以通用了。此外,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人文、历史、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勤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