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编校心得:我们做对的,没有人会记住;我们做错的,没有人会忘记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7-02-17 | 7612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最近一段时期,各类媒体犯下低级差错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低级差错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不仅成为人们的笑谈,更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防范差错有何规律可循?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编辑张玉亮,结合长期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他的心得与思考。

  “把关人”如何防堵差错

  出了错,记者、编辑、校检和终审都负有责任。但从流程上来讲,编辑和校检所负的责任更大,也更应当成为防堵差错的“把关人”。如何尽可能地把差错扼杀在摇篮里,不让其成为媒体的耻辱?笔者认为,“把关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树立底线意识。在防堵差错方面,每个媒体都会把“完全不出错”作为最高目标,但对“把关人”而言,更应该知道“底线”在哪儿。哪些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哪些错误是要尽量避免的?给这些错误“分级”的同时,编辑和校检也能更好地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在笔者看来,防堵差错的“底线”就是确保标题不出错,确保内文不出政治性错误。在这个基础上,应尽量不在内文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和错别字,同时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一方面,权威媒体播发的稿件也要认真核校。许多报纸用新华社的通稿,不可否认,通稿当中的错误很少,尤其是重点稿件。正是因为如此,一些报纸“把关人”过于信赖通稿,放弃了“把关”的责任。须知通稿编辑也是人,是人就可能会犯错。对通稿盲从的结果,便是“奥马巴”的登堂入室。另一方面,对终审修改的标题和内文,也要推敲再三,敢于质疑。不少“把关人”因为终审是自己的领导而畏上或盲从,这是不可取的。笔者的从业生涯中,就曾发生过一位终审在修改头条标题时将“囤票”写成“屯票”,快签版时才发现,惊出一身冷汗。

  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时间,一时做一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以报纸编辑为例,如果同一时间既要把报样送交终审,又要盯着美编修改图表,还要与校检沟通,就很容易忙中出错。所以,争取每个时间段专心于一件事,是笔者编辑版面的一个原则。比如说,第一遍编辑稿件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删稿和查找语病上;而报纸小样出来之后,原则上就不再动内文,主要任务也转移到标题的推敲上。

  与时俱进地学习,不断熟悉新名词和网络名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笔者是“80后”,每每上网时,看到“喜大普奔”“小确幸”“口嫌体正直”这样自己不懂的词语,都要通过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渠道了解其含义,因为也许有一天,某个网络词语就会像“给力”那样,成为媒体用词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编辑和校检还应该注意新旧版词典的不同,更新自己的词汇库,比如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记录”和“纪录”两词还不能通用,但在第六版中,已经可以通用了。此外,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人文、历史、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勤加学习。

  防堵差错没有任何捷径,把稿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检查到,是防堵差错最有效的方法。绝不能有侥幸的心理,加上与其他岗位同事的配合,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差错的发生。按照“墨菲定律”,既然错误可能到来,那么它总有一天会到来。中文编辑校对网希望通过我们这些“把关人”的努力,可以让错误来得更晚一点。

  如何用制度堵住差错

  媒体上出现的差错,没有一个是从业者故意犯下的,因此仅仅从编辑和校检自身出发来防堵差错仍是不够的。编辑部门应该从责任分工、业务流程、奖惩机制和工作保障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堵住差错。

  在责任分工上,力求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近期一些媒体上出现的“奇葩”差错,很可能就是因为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错误“一路绿灯”,最终与受众见面。所以媒体在订立规章制度时,应当明确每个岗位在防堵差错方面的具体职责,记者、编辑、校检、终审各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都应当明晰。绝不能出现“记者指望编辑,编辑指望校检,校检指望编辑和终审”的局面。

  在业务流程上,要通过优化流程,尽可能地消灭差错。必要时,可通过流程创新来防堵差错。如《新华每日电讯》制订的编辑手册,除确定了终审、版面责编和校检的工作职责外,还要求每个版的责任编辑担任另一个版的“互校”,负责校看标题、电头等内容,一旦互校的版面出现标题错误,就要承担连带责任。遵守业务流程,则所有版面的标题有四人(终审、版面责编、校检和互校)查看,内文则有两人(版面责编和校检)查看,大大减少了差错出现的概率。

  在奖惩机制上,应当加大对错误的处罚力度。尤其是对标题和重大错误,除经济处罚外,还应当在评奖、考核等方面“一票否决”。在这一点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做出了示范:参选作品出现两处以上错误就不得获评。与此同时,对错误较少或没有错误的编辑和校检,应予以奖励,并在职级晋升和职务提拔等方面予以倾斜。

  在工作保障上,应当配备足够的编辑和校检。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工作时间,在物质方面,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应该是“必备品”。中文编辑校对网认为,这些工具书还必须及时更新版本。与此同时,可以举办研讨会,邀请知名老编辑、老校检,请他们传授防堵差错的宝贵经验。

  在防堵差错方面,每一个媒体人都要牢记:我们做对的,没有人会记住;我们做错的,没有人会忘记。只要还在“把关人”的岗位上,心中那根防堵差错的弦,就时刻都松不得。

  本文摘编自《中国记者》2016年第1期刊文《一位央媒头版编辑防堵差错的心得与思考》,作者:张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