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校异同与校是非
针对书面材料的两类错误,校雠学界提出校对的两个功能:校异同,校是非。
将校雠的功能概括为“校异同、校是非”的,是清代校雠家段玉裁。
何谓校异同?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
何谓校是非?段玉裁说:“定本子之是非。”“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
段玉裁说得很明白:“校异同”解决的传抄传刻的错误,主要是“无心之误”。解决的方法是将不同抄本或刻本对照,发现诸本相异之处,“择善而从之”。“校是非”则不同,它解决的是原著本身的错误,包括原著错误和后代校者妄改造成的错误,是“有心之误”。
古代校雠的这两个功能,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功能,所不同的是两者的内涵有差别。
现代的“校异同”,是指将校样与编辑发排文本(通称“原稿”)对照校核,发现了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即以原稿为依据修改校样,使校样上的字符跟原稿完全“同”,从而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现代“校是非”,是指发现并改正原稿本身的错误,包括作者写作错误而编辑漏改的或认同的,以及编辑改不误为误的。
既校异同,又校是非,才能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使书稿具备付印出版的完备条件。
编辑发排文本有错误,是客观存在,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请看校对员在校样上发现的原稿错误:
体现在作品中的情蕴和旨趣,与它所处的时代出现了明显的干格。
“干格”是“扞格”之误。“扞格”的含义是相互抵触,格格不入。“干格”无解。
《洛神赋图》……《历代名画记》中载西晋明帝司马昭作有此图。
司马昭是三国时代的人物,且西晋并无“明帝”,作《洛神赋图》的是东晋明帝司马绍。作者把东晋和西晋、司马绍和司马昭搞混了。
零下40度的酷寒,寒流压得温度计里那根细细的水银柱一个劲地矮下去。
“零下40度”当作“零下40摄氏度”(或“-40℃”)。水银的凝固点是-38.87℃,气温降到-40℃,“那根细细的水银柱”早已凝固了,“矮”不下去了。这类错误是作者写作不够严谨造成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有208条河,其中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是外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