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10年来100个“年度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珍藏版)
来源: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6-01-04 | 28963 次浏览 | 分享到:


3.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4.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5.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

“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6.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

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7.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8.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

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9.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