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出了新的价值。对这种价值增加现象应称为“增殖”,而不是“增值”。因为它与古董一类物品因珍稀而价值上涨根本不同,而与生物界的繁殖现象却十分相似。比如,动物界,鸡生蛋,蛋孵鸡,孵化出来的鸡又生更多的蛋,更多的蛋再孵出更多的鸡……生生不息,越繁衍越多,是为繁殖;植物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也是繁殖。你要是像收藏文物一样,储藏母鸡或种子,其价值绝不可能增加。你只有促使它们不停地繁殖,才可能不断增加自己的财富。而靠运用资产以谋取新增价值的活动恰似一种价值繁殖。所以,《资本论》翻译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G…G’)的理论时,所用的术语是“增殖”,而不是“增值”。如“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个手段;与此相同,再生产也……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资本论》第二卷)而且,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如果不将资本投入生产循环过程,是不可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中国古代把将本求利的活动称为“货殖”,近代日本表述其现代化和工业发展战略时借用的汉字是“殖产兴业”。这些措辞都非偶然,而是基于对经营活动本质的准确把握。实际上,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讽刺守财奴的笑话也表明,天下百姓实际上都懂得,把钱一个劲地藏着掖着是发不了财的。所以,一般实业领域的企业经营活动都属于资产的增殖过程,而不是资产的增值过程。
但另一方面,在不少情况下,某些资产是可能“增值”的。而且,利用这类资产的增值特性来实现价值增殖还成了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并已经发展成一系列重要的产业。如有价证券交易、房地产交易、汇率交易、贵金属交易等等,就属于这样的投资活动。
让我们通过这类投资活动中的一些具体例子,看一看资产的增值与增殖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大家知道,任何股票的票面价值都是不变的,而且一定时期内一种股票的流通量也是一定的。这样,由于投资者对这种股票的需求量不断变动,会使这种股票的市值随之上下浮动。股票市值的易变性使股票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在这种投资活动中,资产增值和资产增殖这两种现象相互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共生关系。但仔细甄别还是不难分清,在股票投资中,股票的市值有可能增长,但投资者为购进股票而投付的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却不可能增加。投资者在炒股中有可能获得盈利,但这是这种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新增价值,它是投资者利用股票这种资产的增值特性谋求价值增殖的结果。
另外,货币资产的价值会随汇率的变动而升降,这也使得对货币汇率的投资成为实现价值增殖的一种途径。但与投资有价证券一样,在这种投资活动中,发生增值的不是投资者所投入的资本,而是被其作为投资对象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