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编辑校对网

致力于文字应用21年。做最认真
坐享其成   轻松办公
——还您一个轻松自然的工作心情
your work in a relaxed and natural in the mood


中文编辑校对网

倡导“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出版工作理念,团结全国优秀编辑校对
致力于文字应用

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评析
来源:中文编辑校对网 | 作者:bianjiao | 发布时间: 2017-03-20 | 1393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年12月14-1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中央新闻单位的33个代表队参加了最后的决赛。最终,决出了6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


我有幸为本次大赛出题,并作为大赛评委之一,亲临现场观摩了比赛,感慨颇多。现就本次大赛试题及选手表现作一些分析和点评,为今后继续办好此类比赛、提高报刊编校水平提供参考。


不同题型难易程度适中,区分度良好


本次大赛主要考查报刊记者和编校人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事政治、新闻出版相关法规、虚假新闻防范、新闻伦理、编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力求进一步提高报刊编校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实践的水平。试题基本上涵盖了以上各方面的知识点。比赛分为三场,每场11个队。每场比赛分为必答选择题、必答能力题和抢答题三种类型。


必答选择题主要考查选手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每场比赛10道题,题目难易程度不一,大多数代表队答对了七八道题,有少数代表队全部答对,得了满分,也有个别代表队未答对一半的题目。经过必答选择题环节,各队成绩逐渐拉开,但差距不大。


必答能力题主要考查选手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每场比赛4篇短文,每篇设计了10个差错,包括错别字、语法错误、逻辑关系错误、成语词语误用、数字用法错误、知识性差错等。每篇短文大约500字,答题时间为5分钟,答错倒扣分,不答不得分。这种题型对选手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很大的考验。从答题结果看,大部分代表队仅得一半左右的分数,各队成绩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了合理的成绩区分度,很好地实现了各队成绩排序。


抢答题主要考查选手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应变能力。抢答题是大赛最精彩的部分。每场比赛10道题,前5道题相对简单,各队积极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后5道题难度逐渐加大,由于回答错误要倒扣分,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选手不敢轻易抢答。河南代表队的表现很亮眼,评委感觉很难的几道题,在其他代表队无人抢答的情况下,河南队全部抢答成功,最终获得了一等奖,赢得了现场阵阵喝彩声。


知识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参加决赛的选手都是中央在京新闻单位和各省区市经过初赛选拔出来的。大赛自2016年9月启动以来,全国共有近2万名报刊编校人员参与单位选拔,1000余家报刊单位参加初赛。经过选拔,共有来自中央在京新闻单位和全国29个省区市的33个参赛团队近百位选手参加决赛。从比赛成绩来看,选手们对新闻记者和编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新闻伦理、虚假新闻防范、十八大以来时事政治、常见错别字、标点符号用法、成语用法、语法等方面的题目答题准确率都比较高,各参赛队之间差距不大。


真正拉开差距的主要是必答能力题部分,而这部分的失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地理、历史等百科知识储备不足。地理知识方面, “腾州”应为“滕州”,“利马是智利的首都”应为“利马是秘鲁的首都”;历史知识方面,“比千”应为“比干”,“唐朝都城西安”应为“唐朝都城长安”,“徐光启所著《齐民要术》”应为“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大部分代表队都未能找出以上差错。特别是讲述西南联大历史的一篇短文中,“华罗赓”应为“华罗庚”,“周培元”应为“周培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三所高校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应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校长蒋梦麟”应为“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没有一个代表队全部找出这几个差错,有两个代表队此题竟然得了零分(由于被倒扣分),这说明选手们知识面还不够广博。


二是未能通过前后文的提示判断其中隐藏的知识性差错。例如,“近日,历经近500年风霜洗礼的故宫城墙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修缮”。从字面意思看不出任何差错,但短文中提到,故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那么,到2020年故宫就将迎来600岁生日,所以,由此可判断出“近500年”应为“近600年”。再如,“抗生素是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应为“抗生素是治疗非病毒感染的药物”,“马铃薯原产于非洲”应为“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即使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点,也都可以通过前后文的提示推断出正确答案。


三是对一些不常见的字词不熟悉。例如,“修斋设蘸”应为“修斋设醮”,“醮”指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蘸”则指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又如,“稣碱”应为“酥碱”,“酥碱”是建筑和装修中的术语,指由于质量问题和环境潮湿,建筑材料中的碱和盐类溶出,聚集在墙体表面,在化学和物理的双重作用下,墙体逐层酥软脱落的现象。这类词语由于平时少见,大部分代表队未能找出差错。


比赛形式新颖,精彩纷呈


举办全国性的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对于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和参赛人员来说都是首次。尤其是决赛阶段,采用现场竞赛的方式进行,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现场竞赛最关键的就是要具有现场感和观赏性,因此,大赛组委会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综合考虑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好预案,并进行了模拟比赛。


必答能力题每道题篇幅较长,答题时间为5分钟,原本是适合笔试的题目。但这次比赛以现场竞赛的方式把比赛环节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选手、主持人、评委和观众紧密配合,使比赛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进行,场面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答题过程中,评委、观众、主持人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竞赛题目,对自己也是一次测试;在计分间隙,由评委对答案进行精彩点评,使选手对每一个答案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学到了知识,实现了举办大赛的初衷;两位主持人则很好地调节了场上气氛,避免了冷场。


抢答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场上气氛,但能否有机会回答,在每个参赛队都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完全取决于按抢答器的速度。而其中的快慢差别往往不到0.01秒,这么微乎其微的差异,看似公平实则并不公平,能否抢到多少有点“碰运气”,未抢到的代表队总会留下些许遗憾。为了使比赛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这次比赛的抢答题有难有易,基本上各占一半。例如,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各个参赛队都踊跃争按抢答器。难度大的题目除非碰巧是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否则可能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出甚至经过思考也未必能答出,选手不敢轻易按抢答器。最后几道抢答题就是类似的情况,一开始都犹豫了一下,但最终所有的题目很快就被抢答且都答对了。特别是最后两道找错别字的题,“平民误植”应为“手民误植”,“陆虞侯”应为“陆虞候”,这是两个少见且常被用错的词,都被抢答成功,充分展现了选手的过硬实力和扎实功底。


大赛对提高报刊编校技能的启示


本次大赛已经圆满落幕。通过出题和观摩比赛,我对如何提高报刊编校能力和进一步办好类似比赛有一些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首先,要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新闻舆论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报刊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的重要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真正领会这些讲话的精神实质和原则要求。此外,还要学习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其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报刊编校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每编辑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可能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如何把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差错“挑”出来,完全靠平时的积累。报刊工作者不仅要当“专家”,而且要力争成为“杂家”。可能有人会说,各种知识浩瀚无边,对于个人来讲是不可能穷尽的,而且,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没有谁能成为真正的“活字典”。虽然实际情况如此,但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无所作为。报刊工作者一定要有一颗求知、求真、求实之心,努力扩大自己的涉猎面,对于常见的历史和地理等百科知识,平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对于易混淆的字词、常用错的成语、标点符号的用法、数字用法、新华社发布的禁用词等,一定要牢记在胸。“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注重日积月累,比赛时才能胸有成竹,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再次,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和应试技巧。这次大赛是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竞赛,对于选手来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由于“瓦伦达效应”,选手在场上难免紧张,影响了临场发挥。选手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反映在比赛上,心理素质较好的或经历过类似比赛的选手,发挥可能要好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或从未经历过类似比赛的选手,发挥可能不太理想。因此,一方面,要善于总结答题经验,掌握答题技巧。另一方面,要克服紧张心理,着重享受比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最后,要保持问题意识。对书稿、文章把好编校质量关,既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编校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消灭文稿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差错,不让其面市。因此,报刊工作者在编校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于任何一个拿不准、有疑问的知识点,不偷奸耍滑,不一晃而过,不盲目下结论,要勤用各种词典、字典、辞海、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来源:青年记者杂志,作者:陈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