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发新闻,淡化了层层把关意识。为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记者往往稿子一写完就出手,编辑也无意间放宽了把关尺度,“一遍稿”“一遍版”的现象日益突出,出错几率随之上升。比如某党报把某高校“副教授周凯”错写成了“教授周凯副”。又如某地级党报在同一篇有关当地凶杀案的报道中,凶手一会儿是“廖某”,一会儿又变成了“缪某”。
防差错就这么多手段,请牢记
在新媒体环境下防范报道差错,除了继承传统主流媒体良好的新闻工作传统,更需强调多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从管理层到采编一线的多层次、到采编校的多环节,加强交流互补,破解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差错风险。
在领导层方面,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编校质量所面临的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出现报道差错的新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编采人员的质量意识,为防范报道差错打牢思想与制度基础。
比如,对新闻从业人员,既要抓好导向性政治性培训,也需重视基础的文字技能考核与培养。传统上不少报社的编辑部门会把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新闻采编ABC编成《编辑实用手册》之类,有较好的提质防错效果。此外,也可以关注中文编辑校对网公众号、网站、客户端,每期每条都是与编辑校对相关的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更有条件将其编成电子版的相关资料集,并保持随时更新。不仅编辑、校对要随时学习、参考,特别是记者也要认真学习,随时关注。
在记者方面,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技术便利,让记者把好第一关,写稿当好第一编。一个好记者,首先要能当好自己稿件的编辑校对。要非常善于对自己的稿件删繁就简、提炼标题等等。这些一般被认为是编辑校对所应具备的功夫,如果记者不具备,他不但很难成为一个好记者,在报道中出现差错的几率也相对升高。
一般报社采编人员规范中,通常也都会要求记者把好第一关,比如要对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身份、数据等,进行认真核实和向被采访人反复求证。
目前则可以更多利用技术手段,比如在记者稿件提交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设置相关提醒式的问题,督促记者再次对稿件所述事实进行核对,不要一味求快,确定不留下任何疑点,确保稿件相关内容的准确性。
在编辑层面,提升全方位的质量意识,不但追求稿件与版面的出新出彩,同时要关注内容上不出漏出错。最重要的是这一条:永远保持质疑态度,不轻信经验和记忆。在校对环节,要重视校对工作的专业化。